这场伊以冲突已经变成了一场消耗战,这不仅考验着双方的军事能力,也将挑战他们的韧性与耐力。接下来的局势,极可能是一场持久战,考量的不仅仅是资源和力量的对抗,更是战略耐心的较量。
从军事角度来看,以色列和伊朗目前几乎处于一种“各自为战”的状态。以色列凭借强大的空军优势,频繁派遣战机对伊朗境内的重要目标进行空袭。但与印巴冲突中那种高速、高强度的空战相比,伊以之间的空战更像是一场节奏缓慢的“回合制”较量。每当以色列完成一次空袭,伊朗便会迅速做出反应,发动导弹攻击进行报复。以色列的空军拥有F-35战机,这使得他们能够突破伊朗的防空线,精准地实施打击任务。另一方面,伊朗则拥有“法塔赫”高超音速导弹,其速度和精度令以色列的防空系统束手无策。因此,双方的打击方式各具特点,交替上演一场又一场的“攻防战”。
然而,从成本、导弹库存和战略纵深的角度来看,伊朗在这场冲突中的韧性明显要强于以色列。尽管以色列有“铁穹”防空系统来对抗中低空威胁,但面对伊朗的弹道导弹,铁穹显得力不从心,只有更先进的“箭”式反导系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效的拦截。然而,每拦截一枚导弹的成本高达300万美元,而伊朗的导弹成本仅为以色列的十分之一。更为重要的是,伊朗拥有近2000枚弹道导弹的库存,并且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,而以色列的防空弹药依赖美国的供应,若没有及时援助,以色列的防空能力可能在短短几周内就会出现极限。此外,伊朗的地理面积远远大于以色列,一旦导弹打击成功,伊朗依旧有足够的空间来承受损失,而以色列一旦遭受打击,其影响将不可承受。
展开剩余66%从经济层面看,以色列的情况同样堪忧。根据以色列国内媒体的估算,自冲突爆发以来,超过10万家以色列公司已经因战争而宣布破产。而这一数据还是基于冲突爆发前的经济状况。相比之下,伊朗对以色列经济的冲击力远远大于哈马斯、胡塞武装和黎巴嫩真主党等其他敌对势力。如果战争长期持续,以色列即使在军事上顶住压力,从美国获得必要的弹药支援,其经济也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。目前,标普全球已经警告,如果冲突没有结束且伊朗越来越展现出战略优势,可能会在下周调低以色列的信用评级。经济疲软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压力无疑使得以色列的未来更加不确定。
不过,伊朗的处境也并不轻松。一方面,美国持续施加压力,通过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,尤其是针对伊朗的能源出口,进一步挤压其经济。自特朗普上台以来,美国的二级制裁愈发严厉,导致伊朗的原油出口急剧下滑。根据统计,伊以冲突爆发后,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。过去,伊朗约90%的石油从波斯湾的哈格岛发出,但自冲突爆发以来,这一重要的油轮停靠港口几乎被封锁。尽管如此,伊朗在长期的外部制裁下已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经济环境,其经济韧性相对较强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压力。
对于伊朗和以色列来说,双方都不愿意陷入长期的消耗战,但现实是两国几乎没有后退的空间。对伊朗而言,当前的局势已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如果伊朗在此时显露出任何软弱迹象,美以势必会加大施压,要求更多的让步。若伊朗屈服,可能不仅会失去发展民用核能的权利,甚至现政权的稳定性也可能遭到威胁。对以色列来说,内塔尼亚胡必须在外界面前展现出坚定强硬的姿态,尤其是在应对伊朗问题上,以此来保持其政治生命的延续。因此,可以预见,未来双方的冲突将持续下去,至少在达到某一方的预期目标之前,或是某一方主动选择妥协。
除了伊朗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外,外界更加关注特朗普是否会下令美国军队介入冲突。美国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军事部署,隐形战机、加油机、轰炸机以及航母打击群等都已经进入待命状态,只待特朗普的一声令下。然而,出兵伊朗不仅会扰乱美国本已紧张的战略部署,更可能带来特朗普政府难以掌控的政治后果。至于最终是否会选择出兵,这将完全取决于特朗普个人的决定与未来局势的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